近年藥物雜質研究都有哪些新進展

藥物雜質研究是保障藥品安全的重要一環(huán),是安全用藥的有效基礎,藥物雜質含量的多少不僅對藥物的有效性影響重大,還有可能引發(fā)用藥的不良反應,所以如何有效降低藥物中的雜質含量一直都是藥物研發(fā)關注的重點。近年來,行業(yè)內從雜質譜分析、雜質檢測、未知雜質制備分離及結構鑒定、雜質限度制定等方面都獲得不少進展。

雜質譜分析

1. 對于原料藥,需依據所采用的具體合成工藝來分析在研產品中可能產生的雜質;

2. 基于產品的結構特征來分析可能產生的降解產物;

3. 對于制劑,可以通過主藥與輔料/包材的相容性研究來分析產生的降解產物。

4. 通過強制降解試驗來分析產品中潛在的降解產物。可考察樣品在一定的酸、堿、高溫、光照、氧化等因素影響下的降解產物。對于固體原料藥,需分別考察在固體和溶液狀態(tài)下的降解產物。必要時,可以根據情況進行以上因素綜合存在時的強制降解試驗。

5. 考察樣品在確定的實際貯藏條件下所產生的降解產物。根據在研產品的性質,確定適宜的貯藏條件在穩(wěn)定性研究中,考察產品在一定溫度濕度、光線等實際保存、運輸、使用過程中隨時間產生的降解產物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建議“應基于扎實的科學評價,全面考慮參與合成的化學反應、原輔料中可能帶人新原料藥的雜質和可能的降解產物,確定最有可能在新藥的合成、純化和貯存期間出現的實際和潛在雜質”。

2015 年版《化學藥物穩(wěn)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明確了不同保存溫度下的擬加速和長期穩(wěn)定性試驗方法,并在有效期的基礎上提出了復檢期。參照《中國藥典》和《化學藥物穩(wěn)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研究可能的降解產物和降解途徑。

亮菌甲素注射劑中主要雜質LC-MS 分析

1700626151562541.png


雜質檢測

2.1一般雜質的檢測

氣相色譜法(GC)適用于易揮發(fā)且熱穩(wěn)定性的物質,一般用于殘留溶劑的檢測。無機雜質可能來源于原料藥、輔料或制劑的生產過程和環(huán)境污染物中。2015年版《中國藥典》加強了包括催化劑在內的無機雜質檢測方法的研究與修訂,提高了方法的準確性。

近年來,色譜法在各國藥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有關物質分析方法的主流還屬高效液相色譜技術。HPLC 測定有關物質的定量方法主要有雜質對照品(外標法)、加校正因子和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對照法,以及面積歸一化法。

其他新型色譜分析方法如超高效液相色譜UPLC也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UPLC在《美國藥典》中已得到應用。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雖未將其作為新液相色譜方法收載,但也積極推動了UPLC在藥品質量標準制定中的應用。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技術因其卓越的靈敏度、高選擇性和快速的特點,避免了樣品復雜的前處理過程,已成為藥物中微量雜質分析和結構鑒定的首選。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技術結合了氣相色譜高效與質譜結構鑒定的優(yōu)勢,適用于定性、定量分析熱穩(wěn)定、易揮發(fā)的多組分混合物中有機揮發(fā)性雜質。

核磁共振(NMR)技術能夠對未知化合物提供有關鍵合和立體化學的特定信息,并對未經分離提取的復雜樣品提供定性定量信息。與LC聯用,更加強了NMR對有關物質的結構解析能力,應用于藥品質量評估。高效液相色譜-固相微萃取-核磁共振聯用儀(LC/SPE/NMR)是目前應用最先進 LC-NMR 技術的儀器。

1700626312283826.png

2.2手性雜質的檢測

手性雜質與藥物互為手性異構體,兩者藥效和藥動學行為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藥理和毒理學作用,產生藥物不良反應。因此手性雜質的檢測也是質量控制的重要內容。對于手性雜質的檢測廣泛采用手性色譜法和高效毛細管電泳法等。手性高效液相色譜法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前者包括手性固定相法和手性流動相添加劑法,后者為手性試劑衍生化法。

超臨界流體色譜(SFC)技術作為氣相色譜和液相色譜的有力補充,兼有二者優(yōu)點,其在手性藥物雜質分析和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制備中有著重要應用。

1700626332864028.jpg

2.3遺傳毒性雜質

遺傳毒性雜質在極低水平便能與DNA相互作用,具有很高的致癌致突變風險。GC-MS是揮發(fā)性遺傳毒性雜質檢測不可或缺的工具。通常情況下,頂空氣相色譜和GC-MS是分析鹵化物磺酸鹽和環(huán)氧化物的首選技術。

1700626422285452.png

未知雜質制備分離及結構鑒定

在藥物質量研究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未知的雜質,這種情況下往往需對未知雜質進行結構鑒定。未知雜質的鑒定包括了制備分離提純及結構檢測兩部分,首先通過未知雜質出峰時間定位進行樣品收集,隨后進行提純。達到一定純度后,即可通過液相、氣相、紅外、紫外、核磁等多方法檢測,確定該未知雜質結構。

以佳途科技未知雜質制備分離及結構鑒定業(yè)務為例,整體步驟是:雜質生成條件的摸索和放大-雜質初步分離-雜質精制純化-雜質結構檢測-雜質結構鑒定或確證,其中雜質初步分離階段將使用柱層析,隨后通過液相制備等到純度較高的樣品,最后利用MS、NMR、UV、IR、XRSD、CD、ORD.DSC.TGA等檢測方案確認該雜質結構。

對于手性化合物,或者低含量(0.1%)、分離度差、易降解、溶解性差等雜質,往往需要配備多種類型的專用制備柱,才能滿足對映異構體、大極性、弱保留等化合物的制備分離需求。

佳途科技未知雜質研究思路和方案

1700626575606589.png

雜質限度制定

3.1一般雜質限度制定方法。

ICHQ3A、Q3B的指導原則中,將雜質限度定義為:在特定水平下單個雜質或給定雜質譜的生物學安全性資料的獲得和評價過程。該指導原則通過制定雜質的報告、鑒定和認證閾值監(jiān)管雜質。雜質限度的確定首先要有充分的安全性依據結合藥物工藝路線,綜合藥學藥理毒理及臨床研究結果判定。其次,在排除為遺傳毒性雜質的情況下,可綜合考慮生產的可行性和產品的穩(wěn)定性制定合理的雜質限度。雜質限度應考慮患者人群、每日劑量、給藥途徑、用藥持續(xù)時間等因素。

3.2 遺傳毒性雜質限度制定方法

近年來,遺傳毒性雜質限度控制的法規(guī)逐步健全。2006年EMA公布了遺傳毒性雜質限度指南的最終版。2008年底美國FDA發(fā)布了遺傳毒性雜質指南草案,以及由美國藥物研究和制造商協(xié)會(PhRMA)發(fā)布的PhRMA意見書。

ICH于2014年7月15日正式發(fā)布了《基因毒性雜質指南M7》,為遺傳毒性雜質的鑒別、分類、定量分析和控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依據和方法,彌補EMA及FDA關于遺傳毒性雜質控制指南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分歧。

雜質限度制定.png

化學藥物雜質研究是化藥質量控制的重要方面,貫穿于整個藥物研究過程。相信隨著分析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以及我國藥物質量控制標準更加嚴格規(guī)范化,藥物雜質研究必將更加透徹,藥物使用將更加安全有效。


近年藥物雜質研究都有哪些新進展相關百科